教育局近年大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引發不同學校舉辦相關活動,部分在數理方面具潛質的學生,亦有更多機會發揮。Elsie早前就到了沙田循道衞理中學,參與該校STEM Week的活動,除觀看首次舉行的火箭車師生邀請賽外,還看該校兩位中三學生親手製作的可載人電動車。校長何振傑同Elsie講,該校在今年九月開始,會在中一開辦STEM課程,期望打好學生在STEM教育的基礎。
沙田循道衞理中學的STEM Week已第二年舉行,前身是已舉辦多年的「科學及數學周」。何校長說,以往「科學及數學周」主要是問答比賽、科學活動如雞蛋撞地球、水火箭及數理遊蹤等,去年為配合教育局推行的STEM教育,遂把「科學及數學周」改為STEM Week,並增加了要學生「落手落腳」做的活動,如去年製作降落傘,今年則有紙陀螺、火箭車及橡筋飛機等,部分活動邀請校外機構協辦,由專業人士當工作坊導師。此外,今年學校又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電腦系教授張國威,在學校周會中,通過科幻電影,講解AI(人工智能)的應用,節目豐富。
Elsie當日觀戰的火箭車師生邀請賽,其實是「簡易版」。聽何校長講,今年有機構辦全港火箭車比賽,該校是其中一所主辦學校,校內所有中二生都會參加,學校利用綜合科學科(IS)課堂,教學生製作火箭車的原理。不過,全港賽以真火藥作推動,須專業人士在場指導;但校內舉辦的火箭車比賽,則以氣泵推動,只屬於校內邀請賽,不但請老師、校長參加,還由學生教授老師如何製作火箭車,提供師生共同切磋、交流的機會,比併誰的火箭車速度最快,結果由何校長勝出。
今年STEM Week除了有校內活動外,最受矚目的,還有由兩位中三學生于皓哲及區永耀,親自設計及裝嵌的可載人電動車STMC XERO,並在該星期試車成功。該校的STEM教育統籌俞戩駿主任表示,兩位同學製作電動車,並非要參賽,亦非學校功課,反而是兩人提出的想法,校方從旁配合。
聽俞主任講,于皓哲中一已開始參加機械人比賽,又知道他向來喜歡砌車和機械,故當他升讀中三後,跟他談到未來計畫,知道他想砌一部可載人電動車。 「我認為可行,於是請他構思,殊不知他很快就交設計圖給我。」然而,由零開始製作一部電動車,始終是一件大工程,於是于皓哲就跟同學區永耀合作,各用自己專長,以四至六個月時間,完成他們首部可載人電動車。
自小就喜歡砌車的于皓哲,中一開始自學寫電腦程式,當獲老師支持他砌電動車後,就跟區永耀開工製作。為節省成本,除了必用的部件需要購買外,車身木板不少均從垃圾房拾回來,循環再用;至於砌車工場則在學校木工室,二人放學後會到木工室工作,長假期亦會抽時間回校「開工」,期間老師會在工場,確保他們的安全。
于皓哲說,現時他們的電動車已接近完成,時速可達四十八公里,可以變速,功能跟真車相差不遠。未來STMC XERO還會再加上車頭燈,繼續優化。至於日後會否參加科創比賽,則要視乎老師是否見到有適合的比賽,並不刻意參賽。
對於首次製作電動車,于皓哲及區永耀坦言從中學會很多,包括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例如于皓哲原本的設計,想模仿跑車貼地的車身,但結果為遷就配件的體積,整個車架要升高;區永耀則感受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我們兩人的才能範疇不一樣,假如我們不合作,效果只可得一半。」
事實上,沙田循道衞理中學的數理氛圍向來都強,何校長表示,該校學生在高中選科,都傾向選理科為主,其中生物、化學及物理科,都各開兩組。他表示,今年九月,學校更會在中一開辦STEM課程,構思中以解難為主要方向,每個循環周設兩課。
「這兩年STEM的經驗都在課後,然而我們希望STEM for all,想所有學生都有這經歷。如果繼續現在的模式,有些主動的學生可學得較多,但有些則可能完全沒有參與,希望課程可引起同學興趣。」何校長又說,希望STEM課堂可打好學生基礎。「學生最後是否成為專才不重要,學校最看重的,其實是過程。」
Elsie當日拍下于皓哲試駕STMC XERO的情況,有興趣看看這輛由兩位中三學生製作的電動車,可掃描QR code,連結「星島教育」facebook專頁,重溫試車情況。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794563&targe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