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循25周年之校長訪問
文/劉其烽 容滿面,總是懷著一副好奇心;他每天戴著的呔,無論顏色和款式,都成為大家的焦點;他,是少見擁有卡通呔的校長;乘著沙循25周年之喜,他亦為各位校友而努力。他就是我們的直括「強哥」── 劉賀強校長。 緣份 校長,其實你當初為何會選教書為你的職業?你又為何會選擇沙循? 其實教師的職業並不是我的首選,我最初做科研,還想攻讀phde,再繼續做研究,但因為我曾代過半年課,兩者比較下,我發覺自已比較喜歡對人的工作,所以我最後選擇了當教師。而沙循亦不是我第一間學校,那時我在一些比較傳統及有歷史的學校教書,後來發現有一個機會,就是將會有一間新校建成,我正式在沙循任教時值創校的第二年,而學校也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所以有很多有心的老師來自四面八方凝聚起來而建立的團隊,這令我覺得甚有意思,值得一試。當時校長及校董會亦聘任了我,自此,我便於沙循工作。 白手興「家」 那是一種創業的感覺吧! 算是吧!我相信很多開校初期入職的老師,其實都有這一種感覺。 其實當你剛剛來到沙循任職時,沙循是如何的?和現在的對比是否很大? 先說學校周邊的環境吧!當時的沙循是比較荒涼及荒蕪,最近的巴士站也不在我們校門外,巴士站位於現在的士站那處,而秦可、豐盛苑則仍是已棄耕的梯田,那裏已沒有農夫,但卻有很多番薯藤,我和同學經常到那裏掘番薯,母指大的番薯,正好給我們用來BBQ,可以說,沙循當時是一個剛剛發展的地方,一陣鄉村的風味,水渠仍有豬”肖”,但真心話,那時才真的令人感受到「群體」的氣氛,眾人一同為學校努力;另一方面,因為學校比較自成一角,而早年的老師和學生的人數亦比較少,相互關係緊密,彷彿是一個家庭一樣。沙循就在這樣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成長起來。 總動員!! 在你的校長生涯中,有沒有一件令你最難忘的事情? 難忘的事實在數之不盡,但有一件是特別印象深刻的。當時所有同學拿著地蓆及體育課的長椅,然後坐於操場上周會,因為當時學校禮堂要清拆石棉瓦,整個禮堂封閉多月,導致經常「總動員」出動。其實那時我還不是校長,80年代末左右,從前的冬天比現在涼多了,而當時四周建築物不多,樹亦不高,在吐露港的北風正面吹襲下,大家仍堅持著工作,那一份堅持,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雖然情況惡劣,但大家的團結促使學校溫暖起來。今日的沙循,大家對學校之歸屬感,都是從那時開始一點一滴的累積的。雖然現在很多校友和老師都沒有經歷那段時間,但當時一直建立起來的傳統校風十分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關顧、關愛;困難之時,大家互相鼓勵和面對,我想這種風氣,正是從那時開始建立的,一直累積到現在。這種良好的風氣,成為我們一種很好的傳統。 「我曾想過到外闖闖…」 團結在現代社會看來並不重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現代人不會輕易花長時間堅守同一崗位,而校長卻能堅守這個崗位,堅守的背後,是否因為以上所述「團結」的原因,或是仍有其他原因? 老實說,我曾想過到外闖闖,但和你指出的一樣,我也曾面對不少困難和挫敗而想過嘗試其他的工作,但是同事、老師之間群體互相支持;另一方面,當遇到一些困難的問題時,大家會一起面對和跨過,這種經歷是令我繼續於沙循投身的原因;同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每天看見同學,心中便自然地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以學生可以說是令我工作增添滿足感或可說是支持我繼續工作的力量。 師之間群體互相支持;另一方面,當遇到一些困難的問題時,大家會一起面對和跨過,這種經歷是令我繼續於沙循投身的原因;同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每天看見同學,心中便自然地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以學生可以說是令我工作增添滿足感或可說是支持我繼續工作的力量。 後話 劉賀強校長最令我佩服的,是他對學生總是笑面迎人的。他會主動了解每一位同學的需要,凡學生邀請,一定儘量抽空出席…這或許就是他常說的「關愛」吧。 緣份 F:校長,其實你當初為何會選教書為你的職業?你又為何會選擇沙循? P:其實教師的職業並不是我的首選,我最初做科研,還想攻讀phde,再繼續做研究,但因為我曾代過半年課,兩者比較下,我發覺自已比較喜歡對人的工作,所以我最後選擇了當教師。而沙循亦不是我第一間學校,那時我在一些比較傳統及有歷史的學校教書,後來發現有一個機會,就是將會有一間新校建成,我正式在沙循任教時值創校的第二年,而學校也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所以有很多有心的老師來自四面八方凝聚起來而建立的團隊,這令我覺得甚有意思,值得一試。當時校長及校董會亦聘任了我,自此,我便於沙循工作。